窦燕红
2025年07月24日07: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清晨7点多,5633次列车发车了。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雄镇出发,这趟“慢火车”要在大凉山的“褶皱”里穿行近6个小时。走在车厢里,空气里都是熟悉的蔬果香。沿线乡亲们背起山货,坐着“慢火车”去赶集——在列车上工作10年,这是我天天见到的场景。
我们这趟列车行驶全程376公里,沿途停靠26个车站,运行时间9个多小时,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很多人说,现在高铁时速都350公里了,你们这个慢悠悠的火车“落伍”了。我往往会笑着说,你就看到一个“慢”,我却看见了生活。
背着背篓的阿婆,筐里装着新鲜的木姜子;背着书包的娃娃,在车厢里露出笑脸;还有牵着羊羔的大叔、赶着猪崽儿的大哥……慢火车宛如一个移动的村庄。不仅是速度,我们的价格也“慢”呢:最低票价2元,全程票价26.5元,几十年没调过价。但也正是“慢”,让更多人登上了火车,装载满满烟火气,承托着暖意生活。
最近正值彝族的火把节,车厢里的旅客多了起来,要“上车”的羊羔和猪崽儿也更多了。想起有一年,列车缓缓驶入尼波站。我隔着车窗,就看见站台上七八头猪崽儿被人群围着,老乡们脸上急得冒汗。车停稳后,他们急匆匆想赶猪上车,可那些猪崽儿偏不配合,扭着身子在原地打转,大叔们一个托前腿,一个捧后腿,努力把它们塞上车。我一边引导一边喊:“别急别急,停站时间还够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群“乘客”才成功上车,大叔们不停道谢:“卡莎莎(彝语,意为谢谢)!”这样互动的场景,便是“慢”的踏实与幸福。
“慢”,并非停滞。如今,我们的列车改造升级,专门划分出牲畜区,动物们上车直接进“动物园”,老乡们更能稳稳当当坐车;山里山外的物资能借助它交换,孩子们坐车出去读书,物质和精神的“食粮”跨越山脉阻隔;彝族大姐看列车员用车上的“集市通”帮老乡卖山货和彝绣,也跟着学、在家开直播,现在粉丝越来越多,订单响“叮咚”……我更加确信,慢火车不“落伍”,而是以缓行去实现“不落一人”的承诺。让沉甸甸的生计上车,让莘莘学子上车,让商品“流量”上车,人们正借着这缓缓前行的列车,驶向更亮堂的日子。
“慢火车”并不枯燥,载着鲜活的生活。车外,风景日复一日;车内,不同的乘客在这里体验日日不同。这趟穿行于大凉山腹地的慢火车,早已超越了交通工具的范畴。它是经济实惠的“校车”,是平稳的“移动教室”,是承载着同窗情谊和家乡味道的温暖空间,是连接着书本与世界的桥梁……每次看到穿着校服的孩子们叽叽喳喳登车,我总喜欢凑过去聊上几句。10年间,聊天的孩子换了一拨又一拨,望着他们满怀梦想的模样,我意识到,希望是这列车上的恒定量。
这10年,我作为服务者、旁观者,看着乘客们努力把日子过出了新模样。不愿落下一人、共赴未来希望,我想,这大概是这列慢悠悠的火车仍稳当徐行的意义之一吧。
(作者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集动二队5633/4次列车长,本报记者宋豪新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4日 05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