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扎根一地??著眼全國??走向世界

——浙江加快建設高能級開放強省

本報記者

2025年05月18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東南形勝,勝在開放包容的好環境。

  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為的是汲取更多的陽光、雨露和養分,但它的塊莖始終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擴張最終為的是塊莖能長得更加粗壯碩大……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科學闡釋了“地瓜經濟”理論,深刻指出“必須跳出浙江發展浙江,在大力引進各種要素的同時打到省外去、國外去,利用外部資源、外部市場實現更大的發展”。

  越開放,越發展﹔越發展,越開放。“地瓜經濟”理論揭示出的,正是“扎根一地”與“開放發展”之間的辯証關系。

  “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

  一以貫之,與時俱進。

  跳出浙江發展浙江,以“地瓜經濟”理論為指引的浙江經濟在開放中拔地而起、茁壯生長,形成了更具韌性、更富活力、更顯競爭力的“地瓜經濟”模式。

  草木蔓發的時節,記者踏上之江大地,感受“地瓜經濟”提能升級的新氣象。

  看藤蔓——

  在更大的空間內實現更大發展

  地瓜要長好,藤蔓就要延伸得更遠。今天,開放發展成為浙江的行動自覺。

  “開展首日,我們就收到一張4萬美元的訂單”,跟隨浙江今年首批“千團萬企拓市場增訂單”行動出海,平湖市大可童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查嘉琪收獲滿滿。這樣的行動,今年將組織超過1000個團組、1萬家次企業“走出去”。

  “走出去”,已是今天浙江發展的必答題,但也曾是困擾浙江的選擇題。

  新世紀初,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通江達海的浙江迎來巨大時代機遇,很多民營企業希望“走出去”實現更好發展。然而,對於浙商要不要走出去有不同看法,很多人擔心大量浙商向外發展,會造成浙江經濟“空心化”。

  “對此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積極推動,樂觀其成。”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態度鮮明:我們的企業走出去,主動接軌上海、主動參與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改造,主動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在省外、國外建設我們的糧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生產加工基地,並非資金外流、企業外遷,這是在更大的范圍配置資源、在更大的空間實現更大發展的需要,是“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立足全國發展浙江”的需要。

  “‘地瓜經濟’的比喻把各方面的想法自然地統一了起來,大家對浙江經濟的發展也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傳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冠巨回憶說,習近平同志的話,讓廣大浙商心裡感到更有底了,也更發自內心地願意為浙江經濟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如今,600多萬浙商遍布國內,200多萬浙商走向全球,如同地瓜伸展在各地的藤蔓,汲取著更多的陽光、雨露和養分。

  沿著“八八戰略”指引的道路,浙江堅持高水平“走出去”闖天下、高質量“引進來”強浙江,持續推動開放平台提能升級。

  暢通大動脈,讓藤蔓更舒展。

  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嘉華寧波”號貨輪靜靜停泊,325個集裝箱的鋰電池正有序吊裝,准備起運歐洲。

  同一時間,寧波舟山港鎮海港區,萬噸級散貨輪已緩緩靠岸,制造鋰電池所需的重要原料正通過寧波舟山港進入中國。

  “新三樣”銷往世界各地,優質資源匯聚中國,這樣“買全球、賣全球”的精彩故事,每天都在之江大地生動上演,成為“地瓜經濟”的生動寫照。

  “港口是資源整合與開放的關鍵樞紐。”寧波舟山港工作人員對於港口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意義有著清醒認識。

  交通在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進程中起著主動脈作用。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連續16年保持全球第一,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1萬列,杭州蕭山機場貨郵吞吐量位居全國前列……今天,一系列開放樞紐血脈暢通,讓“地瓜經濟”生機勃勃。

  3月17日,浙江自貿試驗區數據跨境服務中心正式啟用﹔3月26日,“義烏—寧波舟山港—威廉港”直達歐洲快速物流通道成功打通……今年以來,之江大地開放發展動作頻頻,全力推動“地瓜經濟”提能升級。浙江以寧波舟山港為龍頭,實施大力推進世界一流強港建設、加快打造中歐班列集結中心、扎實推進民航強省建設等舉措,更好提升開放樞紐輻射全球作用。

  打造新優勢,讓藤蔓更茁壯。

  從舟山市中心向西北方向出發,一座座儲罐與蜿蜒的管道逐漸映入眼帘。這裡坐落著我國首個、世界第二個“離島型”石化基地——舟山綠色石化基地。

  不產一滴油的舟山,集聚各類油氣企業超萬家,構建起萬億級油氣產業鏈。帶來這一改變的,是中國(浙江)自貿試驗區舟山片區的挂牌設立。

  浙江自貿試驗區自2017年設立以來,堅持走差別化、特色化的路子,目前,舟山片區已形成特色制度創新成果和實踐案例330項,全國首創146項,全國復制推廣32項,初步構建了油氣全產業鏈閉環改革創新體系。

  走改革路、吃開放飯、打創新牌……土地面積小、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浙江,把制度供給作為最大的發展優勢,自貿試驗區在全國率先實現賦權擴區,獲批全國首個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截至目前,累計形成200多項全國首創成果,3家國家級經開區躋身全國10強。

  深化新一輪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推進自貿試驗區、開發區、綜合保稅區等爭先進位,高標准建設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浙江在更好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集聚全球高端資源要素上步履鏗鏘。

  搶抓新機遇,讓藤蔓更堅韌。

  杭州的小白鞋清洗劑、嘉興的箱包、寧波的家電、溫州的服裝……遙望科技的直播間裡,直播達人正在賣力推銷著來自浙江各地的特色商品。

  借助杭州市余杭區提供的低成本辦公空間、專項創業基金、電商扶持政策及產業鏈資源整合支持,遙望科技不斷深耕數字經濟,成長為浙江直播電商行業裡首屈一指的企業,搭建起“明星+達人”復合型主播矩陣。“借助數字賦能,我們可以創新更多消費場景,把浙江制造賣到更遠的地方。”遙望科技聯席總裁汪文輝說。

  商品賣得好,還要送得快。浙江土生土長的電商物流企業菜鳥集團,借力“余商出海”行動,如今全球供應鏈已在歐洲、北美、亞太等區域的18個國家和地區運營超40個海外倉,為國內外品牌和商家提供全渠道、端到端的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和倉配運營服務,助力汽配、家電、家具等多個行業領域的品牌加速出海。

  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近年來,浙江堅持“直播+平台+跨境電商”,推動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加速建設數字貿易市場新平台、集聚跨境電商數貿新主體、培育數字貿易新業態,優化集貨倉、海外倉等倉儲物流布局,暢通“買全球、賣全球”跨境貿易通道。

  扎根一地,著眼全國,走向世界,面對開放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浙江正在錨定“提升資源配置力、全球輻射力、制度創新力、國際競爭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努力做到“服務最優、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切實增強“話語權、定價權、規則權”,建設高能級開放強省。

  看土壤——

  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隻有土壤好,地瓜才能長得好。”談起“地瓜經濟”,土壤環境讓浙江人引以為傲。

  論自然稟賦,浙江算不上優渥,但論營商環境,不管是跨國企業,還是小微商戶,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則是,“這裡是個做生意的好地方”。

  浙江何以成為“地瓜”生長的沃土?

  從資源小省成長為經濟大省,浙江始終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不斷釋放市場活力,讓企業“想投”“願投”“敢投”。

  好的土壤,首先要有溫度。

  什麼樣的土壤有溫度?受訪企業家給出一個標准——有求必應,無事不擾。

  “上虞區企業服務中心的幫助,讓我們順利進軍歐洲市場。”今年2月初,紹興上虞格林爾數碼攝影器材有限公司研發的一款攝像機鏡頭補光燈設備,計劃出口歐洲,但自有實驗室專業檢測設備不足。

  “若無法按時完成認証,不僅首批價值100余萬元的訂單將付諸東流,后續訂單也將受到嚴重影響。”企業負責人嚴文棟一籌莫展。

  得知消息后,上虞區企業服務中心立即組建由商務、市監、科技和經信等4個部門共同參與的跨領域專項服務小組,為企業定制應急解決方案,使得產品順利通過認証。如今,首批訂單已經送到歐洲消費者的手中。

  “辦完一件事,還要再問問你有沒有其他要辦的”“各類補助和獎金,填報材料后一周內就一次性全部到賬”……今年春天,浙江的營商環境又“火”了一把,很多像嚴文棟一樣的企業家、創業者在網上談論著親身經歷。

  “我們堅持做到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政府服務‘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政策兌現‘說到做到、直達快享’,不遺余力支持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發展,努力實現‘有求必應,無事不擾’。”浙江省委相關負責同志說。

  好的土壤,需要溫度,也需要速度。

  “土地拍賣槌剛落,政府的助企專員就和我們對接,幫助辦理開工審批的各項事宜。”在台州市路橋區,浙江萬品電氣有限公司年產100萬套聖誕燈項目施工現場,樁機轟鳴聲中,公司負責人王子奇言語間充滿驚喜。

  節日燈作為季節性產品,速度是“出海”關鍵。“從競拍購地到開工建設,我們計劃是花3個月時間,現在僅用了24天,政府幫我們‘搶’出了時間。”王子奇掰著手指算。

  審批緊跟項目“跑”,路橋區聚焦項目前期審批提速等需求,推動從解決一個問題到破解一類問題、優化一類服務19項。“通過探索實施‘交地即交証’,實現土地交付和不動產登記同步辦理,並推廣分階段辦理施工許可,幫助企業將開工時間至少提前1—2個月。”路橋區行政服務中心主任鐘巍介紹。

  不僅在路橋,浙江各地正以推進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為重點,打造更加優越的營商環境。

  杭州市余杭區早在2023年8月就率先打造企業(人才)綜合服務中心和平台。如今,平台已經升級至2.0版,服務功能持續拓展。對於當地企業來說,辦事不用申報、不交材料、不用跑腿,隻需一鍵確認信息無誤,即可實現惠企政策“主動上門”,資金兌付“無感到賬”。

  “當腦機接口技術還鮮為人知時,余杭的招商人員就飛1萬多公裡,來美國波士頓找到了我們。”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韓璧丞說。

  被余杭對前沿科技的敏銳洞察和遠赴重洋的誠意所打動,韓璧丞下決心將公司總部搬了過來。

  強腦科技已組建起一支涵蓋腦科學、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等多領域的跨學科研發團隊,擁有230余項腦機接口領域核心發明專利,產業化進程走在了全球前列。

  讓“地瓜”根深葉茂,土壤還需要深度。

  在義烏,小商品出口業務十分活躍,單日報關單量高達3000多票,且大多採用市場採購貿易方式申報。同時,海關推行的無紙化報關,為外貿企業帶來極大便利:實施通關無紙化改革后,在審單、放行環節實現自動化,貨物可24小時全天候放行,極大提升了小商品出口的通關效率。

  “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解決了‘單小、貨雜、品種多’且無增值稅發票的出口貿易難題,降低了外貿門檻,讓我們更有信心將義烏小商品推向全球。”義烏市東誠報關代理有限公司負責人程麗說。

  吃改革飯發展起來的義烏,注重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破解成長的煩惱,將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落地后,義烏海關相繼推出一系列通關便利化措施,包括24小時在線報關、簡化申報、智能卡口驗放等,極大簡化了小商品出口的通關流程。

  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目前,義烏大部分報關單証實現電腦自動審核,實現了從現場“面對面”通關到網上“點對點”通關的轉變。低風險商品報關放行最快僅需1秒。

  2024年,義烏市通過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出口4717.6億元,同比增長21.5%,佔義烏市出口總值的80.1%,對義烏市出口貢獻率為94.3%。

  全面深化改革無止境。市場採購貿易方式作為上一輪義烏國貿改革成果,推廣至39個市場試點。去年12月,國務院批復同意的義烏新一輪國貿改革,關鍵詞就是“深化”。面向未來,義烏全力在“買全球”上加速破題,在“賣全球”上迭代深化,實現“買全球賣全球”雙向蝶變。

  “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如今,這已成為浙江各級黨委、政府的行動自覺。截至2024年底,浙江全省民營企業在冊總量達350.53萬戶,佔企業主體總量的92.06%。

  政府行為越規范,市場作用越有效。“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協同發力,讓肥沃的土壤持續滋養“地瓜”根莖強壯、藤蔓繁茂。

  看塊莖——

  不斷提高企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民營經濟,浙江高質量發展的“金名片”。

  “發展‘地瓜經濟’,做強自己、壯大塊莖是固本之策”,一路走來,浙江的民營企業家們深深懂得,隻有根扎實了、扎深了,才能茁壯成長、開枝散葉。

  “企業是經營主體,企業發展內生動力是第一位的。”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加強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高企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枝繁葉茂,在於根莖發達。練好內功,才能更好走出去。

  作為浙江經濟的最大特色、最大資源和最大優勢,近年來,民營企業努力把根扎向深處,為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積累更強根基。

  一枚硬幣,刻印專注的力量。

  金燦燦的陽光下,光伏板整齊排列、熠熠生輝……這是埃及財政部發行的紀念硬幣圖案,所印刻的內容正是浙江民企正泰集團參與承建的阿斯旺本班光伏產業園區項目。

  憑借正泰領先世界的光伏發電技術,光伏項目得以很快落地實施並產生效益,得到埃及政府高度肯定。不僅如此,正泰還將光伏的搭建、保養、維修等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埃及本地員工。

  從一家8名員工的家庭式作坊,發展到全球員工5萬余名的智慧能源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今天,正泰集團在全球有超30個制造基地、超20家國際物流中心和2300多家全球經銷商。

  枝繁葉茂的背后,正是圍繞實業、堅守主業、創新驅動的專注。“正泰一直圍繞‘電’這個主業在做文章,第一不貪心,第二不偷懶,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扎扎實實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正泰集團創始人南存輝這樣表示。

  專注,是“地瓜”成長的重要秘訣。唯有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地瓜”才會根深蒂固、茁壯成長。

  業務上高度聚焦,第一主營業務收入佔營收的比重近5年來基本保持在90%以上……浙江省工商聯發布的《2024浙江省上規模民營企業發展報告》認為,浙江上規模民營企業有四大發展特色,位居首位的就是“堅守主責主業,持續推動企業穩健發展”。

  一勺食鹽,見証創新的執著。

  傳化大廈一層的展廳內,琳琅滿目的化工產品讓人應接不暇,但最引人注目的,卻是“一勺食鹽”。

  1987年,創立之初的傳化以市場需求極大的液體皂為主要產品,洗滌效果不錯,但是黏稠度不夠,雖然產品不愁賣,但企業創始人徐傳化依然堅持要攻克技術難題。

  傳化請來“星期日工程師”,對方要價4000元,討價還價之后,以2000元成交了。這筆錢相當於傳化的全部創業資金,而買來的技術卻只是一勺食鹽。

  吃過沒技術的虧,傳化人堅定了走科技創新的道路。

  通過產品創新,傳化集團紡織化學品業務加快邁向世界第一﹔通過技術創新,傳化集團打破荷蘭、日本等企業的長期壟斷,為全球十大輪胎企業供應稀土橡膠……近3年來,傳化集團保持年復合增速50%的科技投入和30%的創新投資。

  隻有勇立科技前沿,才能更好“走出去”。2024年,浙江排名前200的民營企業研發投入總額2659.53億元,戶均13.3億元。目前,浙江正在實施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將規上工業企業研發強度提升到3.4%以上,培育8家以上企業進入全球企業研發投入500強。

  一個品牌,標注品質的高度。

  無品牌的剃須刀國外批發價20多元,有品牌則可賣到60多元——義烏商人的眼中,靠品牌做買賣更劃算。

  義烏小商品輻射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多為代工,單純靠數量和價格難以為繼,商戶們迫切希望打造品牌直達消費者。

  抱團出海,共創品牌。今年開始,“義烏好貨”品牌出海集合店,匯聚從義烏國際商貿城優選的190多個品牌5000多種商品,以整店模式輸出到海外。

  1月,“義烏好貨”全球首店在義烏本地開張,首日就簽下1.2億元訂單﹔8天后,全球2號店落戶東非肯尼亞﹔2月,歐洲首店落戶意大利威尼斯……“目前集合店收到全球咨詢意向客戶數共439位,合作國家達到11個國家,3個月內已幫助190多個品牌業績增長1億多元。”年輕的義烏市品牌發展促進會會長何犁紅告訴記者。

  在浙江,品牌的力量、品質的優勢被越來越多企業認可,以“品字標浙江制造”“浙江出口名牌”“品字標浙江農產”“老字號”商標、浙江文旅等為主體的品牌矩陣已初見成效,幫助浙江企業提升產品競爭力,更好開拓國內國際市場。

  ***  ***

  刳木為舟,劈波斬浪,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中國最早的獨木舟,講述著8000年前先民心懷遠方、探索江海的故事。

  “小舟亦可涉大洋”,開放深植於浙江人基因之中。

  “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上續寫新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的殷殷囑托,浙江深入踐行“地瓜經濟”理論,不斷壯大對外開放新動能、拓展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之江大地“地瓜經濟”藤茂根壯、碩果累累。

  (本報記者余建斌、吳秋余、劉軍國、齊志明)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8日 01 版)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